踏入镇赉县五棵树镇铁力村,电线上的麻雀与燕子仿佛被一阵神秘力量召唤,纷纷振翅高飞,在天际划过优美的弧线,片刻后又纷纷落定在屋顶之上。村民刘连国指着屋顶自豪地说:“看,我们村就是这样的景象,鸟儿成群结队,生机勃勃。”村外,一望无际的稻田随风起伏,丰收的景象尽收眼底。
村民们回忆,15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和涝洼地。镇赉县地处松嫩平原的苏打盐碱地,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,地势低洼,积水成患,铁力村种植玉米和向日葵常因涝灾而减产。“碱地白花花,一年种一茬,小苗没多少,秋后不收啥。”这句民谚道出了当年的苦涩与辛酸。
村民们引嫩江水泡田洗田,如同洗衣般降低土壤盐分,再用有机肥调节土壤酸度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他们成功将盐碱地变成了水稻高产田。
铁力村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一公路之隔,莫莫格是众多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,春秋两季,停歇于此的鸟类数量高达10万多只,其中包括白鹤、丹顶鹤、白头鹤、东方白鹳等20多种国家级保护鸟类。然而,日益频繁的人类耕作活动对鸟类栖息地造成了影响。
“人与鸟能否和谐共处?”这是铁力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彬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经过几年的探索,他们从生态农业中找到了答案。
王继彬带领记者来到稻田旁,一只大盆里爬满了螃蟹。“这就是我们的稻田蟹。”
稻蟹共养就是在每年6月份水稻长成到一定阶段时,播撒蟹苗,利用螃蟹蜕壳形成的肥料还田,实现绿色农业。
稻田养蟹看似简单,其实对农药、化肥的使用有严格限制。在很多村民眼中,不用化肥农药,粮食产量至少要下滑二成。为了推广这项技术,王继彬率先在村里的11公顷稻田里做实验。螃蟹投放下去,可以除虫除草,蜕掉的蟹壳,还是稻田的肥料。一年下来,不仅产量没有下降,还有所提升。每公顷稻田能产出1000斤的扣蟹,相当于多卖7000元钱。
“今年,我们已经推广了180公顷的稻田养蟹,还带动了周边两个村子。”王继彬说,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了我们村的品牌。”
时下正是候鸟迁徙季节,稻田里总是能看到水鸟,或者在田里吃鱼吃蟹,或者从田地里扑棱棱地飞起。随着村容美化,村路旁栽着金叶榆和各种鲜花,村里的鸟类也多了起来。“每天早上听着鸟叫起床,晚上蚊子都少了,和鸟做邻居真挺幸福的。”村民刘连国说。
网站展示的宠物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
如有侵权、错误信息,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!微信/MOB:
© 2025 金友宠物